编者按
中国的孩子智商很高、情商不低,但缺乏动商。小学生起大早、初中生忙辅导、高中生拼高考、大学生玩电脑。他们不缺勤奋学习的经历,不缺分分必争的韧劲。但他们缺少体育的情怀,缺少运动的经历。
本人在大学上体育课也有好几年,与很多非体育类大学(除去体育的专业大学、师范大学的体育系)体育老师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现今普通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运动能力较差,尤其表现在以引体向上为代表的力量水平差,以1000m为代表的耐力水平弱,以及运动技能(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水平低,更让人着急上火的是很多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水平和运动中抗疲劳态度停留在孩儿水平,胖的胖瘦的瘦,大一时候小胖还不多、越到大四胖敦越多……。为什么会如此呢?很多专家也发表了很多观点,根据与课堂上的学生交流中,我也总结了几条问题,看看有没有道理。
有些学生说,自己本身就缺乏运动天赋,对吗?
按规律来说,大学生其实是成人,成人的运动能力与从小到大的体育运动经历息息相关,与饮食营养、习惯起居和遗传特性都有很大关系。即使是运动遗传特性很高的个体,如果没有充分的运动锻炼和科学的营养起居,再高的运动天赋也会泯灭;但即使是运动遗传特性不高的个体,如果有比较系统的体育锻炼和较科学的营养起居也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虽然很难达到有天赋异禀个体的运动水准。换句俗话说,运动天赋是“拔尖部分”,运动经历、营养起居是“普通部分”。回到现实,现在普通大学生运动考核或体质测试,也是遵从普通大众水平的标准,而不是专业运动二级以上的标准,那些连“普通部分”都没有达到的很多大学生,实际上是没资格说“我没有运动天赋的”!那他们的运动经历和营养起居的问题如何?孩子们运动经历主要是校内、校外的体育教育、锻炼等等,我们从小学体育开始深聊。
小学体育启蒙的问题要正视
小学体育是人体运动技能以及平衡、协调、灵敏素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认识体育运动规律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期,可是我们现在的小学体育在教什么?我问了很多大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都说不清楚,也许是相隔时间太长了?错过小学体育运动启蒙期,很多孩子已失去发掘身体运动天赋成为体育巨星的机会。很多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低下、灵敏协调平衡素质差很可能与小学接受的体育教育是有很重要关系的。国际上无数的技能主导类顶级运动员,无不是在5-8岁期间就开始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体育启蒙以及运动体验。
欧美的体育启蒙在于兴趣引领,以集体球类竞赛为主,教学为辅,再慢慢发掘其各种运动天赋,从小教育运动科学和健康营养知识;而我们很多地方小学体育还是以发展基本功教学(跑跳掷等)为主,缺乏球类竞赛,不太顾个体兴趣,显得比较烦闷枯燥,从小有体育健康教育的地区有几个?而有的小学体育连基本功教学都很少,而在比较遥远的过去,当时的小学体育抓基本功是比较严谨的,很多还被称为“军体”。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大学生运动能力比以前差很多是可能与小学基本功教学训练的欠缺相关的。
话说回来,学校体育要说难真是很难,体育项目成千上万,学好了基本功,未必就能学好复杂点儿的运动技能。基本功往往是周期性或技术相对简单的、体能要求相对单一的运动,而球类是技能相对复杂而体能要求比较全面的运动,两者差距很大。因此,小学的体育启蒙教育一方面要抓住身体素质、技能培养的敏感期,一方面要以兴趣为指引和自主选择相结合进行运动,对于现在的小学体育资源体系和课程大纲现状来说,要改变不是很容易就实现的。
中学学校体育有问题吗?
大学生反映的现状是:初中时期的学校体育很多以中考体育项目为导向,缺乏系统的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能锻炼练习,往往只是“考什么、练什么”。中学学校体育沦为应试教育的路子,然而中学时期(12-16)是运动技能第二敏感期和耐力、力量(身高快速增长后半年到一年)敏感期和平衡协调灵敏第二敏感期,这个时期再错过系统的、多样的、有负荷、有时间的运动,再错过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敏感期,后续能达到很高的运动水平已经不可能了,要达到普通的运动水平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负荷。中学学校体育沦为应试教育的路子,但高考没有体育,所以高中阶段体育绝大多数学校和学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性忽视。有的地区有中学体育体质抽查,据大学生反映不少都是他们直接填啊!所以,很多大学生承认,他们身体素质最好的时候是在初三。到了高中缺乏运动,体质绝大多数是掉头往下倾泻的。
课外体育活动缺位吗?
据大学生反映,他们中小学时学校还安排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极少,除了一些体育特长生,而且即使有课后锻炼,也往往没有组织而沦为自由时间,学生自己想玩也往往会缺乏同伴,所以,有些喜欢玩的孩子就会不约而同一起打打球或者爬爬山。在中小学,课后体育锻炼如果学校不抓,且孩子们绝大多数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绝大多数没有自己会的运动项目,而跑步被绝大多数孩子觉得太单调,那不就沦为自由的非体育时间了?
家庭体育缺失更是触目惊心吧!
大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他们家庭没有家庭体育锻炼的概念。一方面,在课外能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产生影响的更重要的是家长,而能让自己孩子课外好好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稀缺;另一方面,家长支持、孩子喜欢动的,但孩子也不会动,学校教的不够,还得请“外教”,要么却场馆不开放,不知道去哪里动。
体育需要往往是人类发展层面的需要,而当今虽然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些钱了,实际上很多还是处于“谋生存”阶段,体育虽然重要,但比体育重要的多的是。那些想通过体育改变命运的孩子在普通学校难以为继,只能离开普通学校,而走上少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举国竞技体育体制道路。特别是很多普通家庭,自觉认为孩子没有运动天赋、不需要受那种苦、“体育没出息”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自然是大部分家庭的信仰,全力以赴往前冲、出人头地也是大部分好孩子的终极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是深藏在大部分年轻人的潜在而又深刻的意识。让孩子多吃点儿吃好点儿也比去外面打球流大汗要好的多还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的认识。如果家庭没有科学的健康观,孩子在学校锻炼的仅有的那点儿成果也会在平时生活过度的补充和不规律生活而消耗殆尽。
而那些“富二代”家庭中,体育作为健身教育娱乐交往的需要而使得他们往往体质更强,而那些真正“高等”家庭的孩子是不走高考路线的,体育锻炼往往却做的特别好。就像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已经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相对来说很淡定,不着急,不怕输在起跑线,体育成为老百姓日常需要、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实际上,在当今这个时代,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起跑线再这么努力,很多时候也注定是会落后的,但是很多老百姓就是“心有不甘”啊。
社区体育缺失显而易见吧!
如果学校体育课没教什么东西,家里面也不重视体育锻炼,很多不想动的孩子体育运动能力可想而知的差了,而那些想运动的孩子总得到社会上找机会锻炼吧,但实际上,现在城市里面没什么社区,小区里面也往往“老死不相往来”,在周边找个一起运动的玩伴还真不容易,所以,能“约到球”就不错。但如果场地再被占用那就更玩不了了。其实现在很多学校体育场地是开放的,但也有的学校、市政体育场馆宁愿空在那里晒太阳,也不让人玩,原因也是很明显的:第一管理谁投入?第二怕出运动风险。本人有幸去过不少国家,其实当前中国很多地方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可以说相当不错、世界一流,差的是缺乏资源整合分配,差的是体育场馆管理运营,差的是运动意外社会保险保障,导致没有充分利用遍布在社会各角落的体育场地来满足老百姓的体育需要。
大学生体育运动差是这么多体育短板的综合结果
所以,现在很多中国小孩的“体育生涯”很曲折,一点儿都不顺利、系统、连贯,干扰因素很多,从小到大就没好好运动过,怎么能养成超高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呢?到了大学,指望孩子们在体育上一下就开窍那不是天方夜谭吗?运动是要花脑袋、时间、体力的熟练功。如果体育课上教的动作课后不复习、下节课不巩固,那么动作始终就处于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达不到自动化阶段而形成精细准确的动作定型,动作技能怎能提高?如果课上练的体能课后不复习、下节课不巩固,那么体能总处于有限的疲劳刺激下,得不到负荷累积,就难以获得多少超量恢复,而致使体能体质得不到提高,如果再加上营养过分或不科学,别说体能体质上不去,还易产生小胖或小瘦。所以,体育课上的运动运动效果必须得到课后(家庭社会)的联动配合,盲目自我夸大或自我贬低学校体育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很多人都承认,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但实际上显而易见的是,家庭体育是家庭教育的忽略环节,社会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落后环节,个人体育是个人生活的缺损环节,所以,很多大学生体育运动差是这么多体育短板的综合结果。学校体育在个人体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没有家庭、社会、个人对体育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提升,学校体育也是独木难支。只有体育进一步在学校、社会、市场等方面综合发展,体育在人们认识和日常生活需要上的综合提升,学校体育系统化发展才会使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大幅提高。
看看欧美有没有可以学习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是个人生活须要和选择,“学会体育,走遍天下”(而我们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庭崇尚体育锻炼,家长带头运动;从小到大各级学校提供各种项目俱乐部,让加入俱乐部成员可以参加系统训练和比赛,体育好的比较容易进入好大学;社会体育系统发达,各种体育组织协会、俱乐部、场馆、赛事按市场方式运营管理开放、系统连贯,体育法规和保险完善,体育产业是国家支柱产业。所以,欧美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普遍比我们高,但也有比我们差的,其中往往是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
大学体育很可能是很多人个人身体素质最后的“救命”稻草
回顾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的体育生涯,体育技能和体质是贪玩玩出来的,游泳是自己野游学会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是自己玩野球玩出来的,但我还是喜欢上体育课,感谢中小学体育老师,他们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和不易。如今作为大学体育老师,有责任让当代更多的我们的大学生了解世界体育的真实情况和自身体育存在的真正问题,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上好体育课,希望对他们体质能进行最后的补救。指望大学体育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体质也是不太科学的奢望,之前欠的体育账太多了,而且很多东西错过了这么久再想去补是难以补回来的。一旦离开大学,为生活打拼的热火朝天还来不及,还有多少人会想自己身体素质如何,而且社会和家庭还没有体质测试来提醒他们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体育很可能是很多个体身体素质最后的“救命”稻草。当然也有人会在社会的磨砺中逐渐想开,而使健身成为自己终身伙伴而获益非凡。所以,评价某个大学体育好坏的是不是更应该参考毕业后的该校大学生到家庭和社会后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怎么样!在假期碰到自己曾经的学生在健身房练力量、在体育场跑步,我会感到特别的高兴⛏。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