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活动第1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优化策略;游戏;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3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放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她们积极探究体育运用项目的动作和技巧,并通过锻炼提高体育运用能力,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强制性规定的做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意识,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环节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上课一开始课堂氛围就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探究的兴趣。体育学科是一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在进行室内的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多媒体进行导入,让学生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体育动作的探究,就能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在进行室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队形,采用自由站位的方式进行热身运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进入到体育锻炼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运动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锻炼场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刻保持新鲜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锻炼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实现高效的体育教学。
二、优化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枯燥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不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素质进行教学优化,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有效掌握课堂中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并通过练习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在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设计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和学生探究体育动作的技能技巧,就能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能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三、结合游戏进行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发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同时,游戏教学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设计体育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创新,让学生在新颖的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例如,在长跑练习中,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对跑步的兴趣,还要让他们在灵活的游戏练习过程中提高身体的耐受力,从而让他们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锻炼任务。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曲线跑”“接力跑”“组对跑”等形式的锻炼。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提高身体灵活的同时,顺利地完成了长跑练习,提高了长跑的速度和耐力。在选择游戏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锻炼中都能参与新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对体育课堂产生期待,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把体育运动融入到竞赛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设计竞赛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锻炼效率。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胜利的决心会让他们忽略身体上的疲劳,积极地投入到比赛中。例如,在进行排球的垫球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进行垫球的比赛。比赛要求只有动作正确的才能计数。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学生精力能高度集中,认真探究正确的动作,使他们掌握快速垫球的技巧☯️。通过比赛,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内容,实现了体育活力课堂下的高效教学。
五、进行体育课外教学拓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2篇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虽然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但是各地区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依然不足,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建设及器械的购置中资金较为匮乏,无法有效的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及现状。在体育器械落后、环境较差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的训练较为普遍,在惯性的作用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设备维修工作不足、训练环境较差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方的采购不合理、后期管理使用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学生自的原因。体育活动开展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活动筋骨,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不重视,致使运动中极易出现肌肉损伤等问题,再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足,过量运动下也会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的现象出现。
(三)教师责任意识缺失。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自由,部分教师缺乏课前准备及设计的是,采用惯性思维随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制定训练计划,这无疑也给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不合理的器械摆放及管理、场地清理工作不重视、安全教育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义
1.正确的示范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教育。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教师做的示范动作。体育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动作一定要是正确又安全的。因为假如示范动作不到位,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更易产生危险。特别是在示范技术含量高,有一定危险的体育活动时,更应该注意。
2.安全长记心头
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更要时时处处讲安全。活动前,组织学生检查活动场地是否安全;活动时,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学生有没有做危险的动作。教师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提高安全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意识强,时时讲安全、刻刻以身作则注意安全,学生才会有样学样,把安全长记心上。
(二)活动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在玩单杠前,海绵垫子一定要充足,学生初学单个动作时,要有保护装备,杠下铺好垫子。接着是意外发生时安全自救知识的准备。还以单杠为例,假如学生发生动作失误时,学生要能知道一定要紧握单杠不松手,避免掉落。还有意外发生时的自救知识,假如不慎掉下单杠时,要低头屈膝?p顺势团身滚动以保护自己。
另外也要对其他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告诉他们要随时随地准备帮助动作有困难,或者危险即将发生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伴有困难时,扶一扶、帮一帮,既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又体现了班级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动作,但他们由于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控制精确度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如果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加强安全教育,提前告知有可能的风险,学生们练习时就会加倍小心谨慎。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时,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快自己找到安全起跳的点。多跳几次,如果觉得起跳点太靠近,可将起跳点向后移动相应距离。如果起跳点太远,则将起跳点向前移动相应距离。反复练习,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步点再正式起跳。只有学生自己觉得能安全起跳了,教师才可以安排学生活动,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没做好准备,心理上、行动上准备不充分,千万不要强迫学生做相应动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每次组织活动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调动起身体沉睡的细胞,假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活动中也容易动作不到位,产生安全隐患。
(四)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而且会有器械操作,跑、跳等剧烈运动,这些运动中难免会隐藏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责任感。首先,课堂的一开始,体育教师就应当让学生明确他们不能够做的事情和行为,比如不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体育器械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认学生操作、练习的步骤、姿势等正确无误,比如铅球、标枪等项目,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指导。最后,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体育教师一定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擅离职守,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体育课发生威胁学生安全的事故。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出现扭伤、脱臼、抽筋、骨折等状况的一些急救方法。倘若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施救能力范围,教师应当沉稳冷静,尽快通知学校,联系医院,采取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切忌手忙脚乱。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3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庆市;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1 初中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认识
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的认知有所不同,其中有69.2%和62.3%的学生分别认为课余体育活动有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和增强品质的功能,认为有减肥塑形功能的学生占51.7%,另外认为课余体育活动具有结交朋友、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功能的学生分别占37.1%、35.7%和17.8%。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有多数初中生能明确且全面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除了知道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对其它的功能也有所认识。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有其他方面的认识。
2 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
女生中有超过90%(含90%)的人选择参加乒、羽、网球和健美操、街舞活动项目,有88.5%的人选择参与广播操作为锻炼项目,选择跑步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有47.1%。相对于以上活动项目,选择游泳和武术作为活动项目的人较少,分别占40%和35%,此外,选择足、篮、排球 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仅占21.4%。男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多为同场对抗性项目,女生在隔网对抗性和表现难美性项目上偏多。
3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自锻炼、与父母一起活动、与朋友结伴、参与校内小组活动、社会健身活动和俱乐部健身六种组织形式。从表4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来,男生选择与朋友结伴的人数颇多,占总人数的47.7%,独自锻炼则受到广大女生的青睐;社会健身活动在六种组织形式中最不被初中生接受,女生有3.5%的人选择社会健身活动,而只有3.1%的男生选择这种组织形式。
(二)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初中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的学生占73.5%,且男生多余女生,不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2.4%,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赞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但是就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来说只有23.7%的人每次锻炼时间维持在30―60min,且男生偏多,62.5%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少于30分钟。根据阳光体育的开展目标―“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学生应该每天锻炼一小时,所以说大庆市初中生还是缺乏锻炼意识,没有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有41.1%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且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毕业生中只有12.5%的人每次锻炼30―60min,而有31.2%的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且有20.3%的同学每次锻炼30―60min。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就此现象我们对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了解得知,大部分毕业生因为面临升学考试,大部分时间都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到地方、还是从学校到家长都要时刻向学生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初中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学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大相径庭。在授课日只有7.1%的人不参加身体锻炼,但是在节假日有31.5%的人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但就锻炼的持续时间而言节假日比授课日乐观,在节假日有2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持续在60min以上,而在授课日却只有8.2%的人持续在60min以上。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节假日大多会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或是在家玩游戏、看电视等。
从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不容乐观,尽管大部分初中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上,但超过50%的人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为30min,因此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影响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
1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情况
兴趣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最好的推动力,被誉为学习最好的老师。有55.2%的学生非常喜欢身体活动,所以会主动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课余体育活动;只有7.7%的学生不喜欢身体活动。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2文化学习压力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自己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影响的学生占54%,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参与体育活动没有影响的占18%,还有4%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影响,这4%中大多数是毕业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而将过多的时间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
3场地设施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由于场地设备的欠缺学生选择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受到限制,所以会选择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亦或是学生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又苦于没有场地,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4组织指导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还未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然而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就会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研究对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老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得知学校会经常举办球类项目的比赛,进一步提高球类项目的趣味性,而且会设置相应的奖励,学生也会在比赛中体会其中的乐趣,愉悦身心。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欠缺,像游泳、武术、轮滑等项目都未得到开展,学校也未组织相关项目的比赛,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多数初中生能明确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但较片面。
2.从总体上看,球类等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较受学生青睐,男生、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具有差异性,男生偏向于同场对抗性项目,而女生偏向于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项目。
.3.在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受欢迎度排在前两位的是独自锻炼和与朋友结伴。
4 影响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场地设施和学校的组织指导。
建议
1学校要大力宣传课余体育活动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和了解。
2要根据男、女的性别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运动向项目有区别的进行指导。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4篇
【关键词】初中 体育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72
初中这个时期,较小学而言,学生进入了一个学习强度和难度均有所加大的时期。在这时,因为学科门类的增多,作业量的加大,有些学生开始牺牲体育课进行完成家庭作业的死循环,另外有些体育教师教学不够严格,导致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由活动的一堂松散无目的课。这就造成了学生体质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学生上好体育课是大有益处的,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体质,提升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还是学生的责任,是增强初中生体质,保持学生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还应该积极地找学生交流,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不断地适应时代和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改进教学方案,增设教学游戏和比赛,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游戏中来,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为今后学生学习生活打好健康基础。
一、明确教学意义,避免教学形式化
体育教师应明白,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体育教学难度很大,要统一学生,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更加努力的引导。体育教学在中学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中,这时候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均得到锻炼,良好的运动喜欢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教学应当避免形式化,尤其是体育教学。所谓“严师出高徒”,只有做好教学工作,将教学的工作细化,具体化。将每个细节落到实处,学生才能从中受益。教师才能从中收获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创新各种教学形势,吸引学生参与。另外,教师可以在必要的基础活动中,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强制学生参与。久而久之,学生能够被迫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渐渐的习以为常,学生的习惯也就得以培养了。
二、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创新是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创新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此外,这种参与方式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身心得以锻炼,保持学生身体健康,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教学进度。
改变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有趣化,新颖化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将课堂各个环节以游戏的方式串联起来,使得锻炼是在游戏中进行,教学也在游戏中进行。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有趣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只有统一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改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有序有趣进行。
初中时期,学生天生有好动的本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天性,利用小游戏达到启发学生运动,唤起学生好动天性,实现学生热爱运动的教学目的。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自觉,使孩子们能在初中这个阶段快快乐乐的生活,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实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长足发展。
三、增加互动游戏,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游蚴堑鞫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学生可以和教师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共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发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快速建立和巩固。此时,体育课的教学就成了学生重要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这样人际关系协调,身体健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有所增加,这可谓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小游戏,增加学生活动参与度。游戏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比如,为了锻炼学生变速跑和反应能力,首先,可以增加“贴膏药”这种小游戏,一来锻炼了学生的跑步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游戏,比如学生之间的运动比赛,教师可以采取竞争制度对学生进行制约,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对学生今天要做的一些游戏和活动进行规定。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在体育课上要达成的目标,将任务具体化,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就不会无所事事;最后,教师在明确任务以后,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比赛,这样,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下,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这样就达到了教学预期,从而使得学生锻炼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度过,这样效果就会很好。除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外,可以尝试强制学生参与运动,但是这种方式在有高强度的训练活动时,不提倡,这种强制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受伤,得不偿失。
四、了解学生意愿,增进了解,进行教学方法调整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了解,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看看学生更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喜好反馈,对教案进行更改,直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对各个学生进行观察留意,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式教学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这样学生就会有热情去参与活动。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意愿,采纳学生的一些有效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被教师肯定,受到关注,从而使学生养成极大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活动 风险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延伸及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体育事故,特别一些媒体报道的猝死事件,给学生家长、高校工作者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000多名高职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非正常死亡,在这些事故当中有85%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避免的。
虽然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取缔一些必要的体育活动,而应当制定有效的体育安全措施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机遇。对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途径获取的数据,探讨了体育教师、学生、医院医疗、运动器材设备与使用上潜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来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1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来源
本文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体育在线网站以及互联网等网站查询到相关论文240多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后的建议,制备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和方案,对1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850多名学生及130多名体育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回收率87%。 学生、体育教师及专家接收调查的数量分别为790、65和15名,男性比例分别为69%、82%和20%,男性发生事故的次数分别为153、21、4次,女性则分别为82、5及2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我们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如下分类:
1.1 不同体育项目风险值评估
本文首先对不同体育项目存在的风险系数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得出风险依次从高至低的项目分别为足球、单双杠、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跑步、体操、竞走。根据以上结果将体育活动项目按风险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高危险类,包括足球,单双杠和篮球;第二类是中危险类,包括游泳和武术;第三类是低危险类,包括跑步,体操,竞走等项目。其中高危险类发生体育事故的概率最高,占54左右;其次是中危险类项目,占26%;低危险项目和其他项目分别占12%和8%。
1.2 应对体育场地及器材风险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短缺,跟国外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25%的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完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求53%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基础体育活动要求,而剩余22%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则非常稀缺,根本达不到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要求。这种情况首先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出现争抢的情况进而引发体育事故。但是这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需要一个详细长久的规划,并不是以某些专家和体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全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呼吁,在分配学校办学经费时,也能够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配置考虑到其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及实验器材的完善也是减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
1.3 应对体育设备风险
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与之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体育设备。可以说这些体育设备是否健全安全,与学生是否会发生体育事故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最常用的并且息息相关的四类体育设备进行了调查分析。
有27%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成为酝酿学生体育事故的摇篮;在对其他的78%院校进行进一步维护频率分析可知,只有67%的院校做到每学期维护一次,分别只有8%和2%的院校曾经对学校的场地和进场进行了每两个月和每一个月维护一次,分别有18%和5%的院校只是每年一次和每两年一次的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了例行的检查维护。
在对学校场地材质进行调查时发现,竟然有43%以上院校的体育场地是水泥地面,可想而知,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轻则擦破皮或者流血,重则会导致骨折等严重的伤害。拥有正规塑胶跑道的学校只有2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炉渣、土地和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场地分别占到12%、9%和12%,都属于最基础的体育场地。同时,我们也对学校是否有400米标准跑道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也不是非常乐观,大约只有85%左右。这表明我国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了保持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必须增大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
2 建议及措施
针对上文提到的可能出现的体育风险,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提出了以下几点现代风险管理办法及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或竞赛)提供保障:⚓️
(1)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对于危害大、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回避;危害小、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降低;危害大、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自留。
(2)风险教育预防为主。学校应该就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风险教育,以加强其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微杜渐。
(3)加强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活动当中三个有机整体,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活动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事故,要求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风险事故的认识,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去影响学生,以达到减少体育活动中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3 结论
(1)体育活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事故的风险性是客观的性的必然存在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措施来把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值。
(2)根据风险评估值,可以把体育活动中的项目分为高危项目、中危项目、低危项目三大类。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来避免这种体育事故的发生。
(3)在体育活动当中,男生发生体育事故的风险是女生的三倍多,因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重点应对。
参考文献
[1] 陈仿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教育科学,2003.25(3):45-46.☢️
[2] 宋大维.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6篇
关键词:庄浪县 农村初中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1-02
1 引言
近几年国家体育局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趋势,例如肥胖,视力下降等。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质的问题,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课外体育活动。
调查对象:庄浪县农村初中生。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的文献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与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相关的的调查问卷表。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问卷587份,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其中初一225份,初二220份,初三155份。(3)实地考察法。对学校进行了考察,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态度、方式、时间以及场地设施等,并作了记录,为本文提供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3.1.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仅为一次的为26.8%,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两次的为30.6%,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的为23.3%,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四次及以上的为19.3%。由调查可知,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每周两次居多,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少,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没有保障。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15-30分钟最多为44.6%,而45-60分钟及以上仅占4.6%,这将对于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远小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价值。
3.1.2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调查显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乒乓球,羽毛球,游戏等。就男女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运动量大易出大量汗并具有身体接触的激烈的集体性项目。相反女生则比较喜欢对抗性弱运动量小不易大量出汗的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
3.1.3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以几个关系好的伙伴自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为主,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或班级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是在班主任或体育教师的催促下很不情愿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他们把体育活动视为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时常发生运动事故。
3.1.4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情况
调查显示:4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以篮球场、兵兵球台为主;拥有田径场地的学校3所且均为土场地;拥有室内体育场地的学校没有;拥有排球场地的学校1所(通边中学)。田径场地通边中学、韩店中学、朱店中学三所中学拥有小型的田径场地外,其余1所学校需要加强田径场的建设;篮球场地的数量尚能够达到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的篮球场地以土地和水泥场地为主,质量上有待改善。在调查问卷中对学校体育器材方面做了充足、一般和缺乏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四所学校体育教师就体育器材配置方面持一般和缺乏各占50%。
3.1.5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动机
当代提倡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初中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调查显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测试取得好成绩的百分比为27.4%。
3.1.6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老师还是处于相对缺乏状态,根本不符合标准要求,对于像朱店中学、阳川中学这样的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师资配备上却不足。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进入了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青春期,而女生在这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尤为显著,而男教师对这方面了解不够深刻,在一些体育动作的学习上不便指导。以上4所学校不但没有女体育老师,而且部分学校体育老师是兼职老师。
3.2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3.2.1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当作是完任务,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对付考试,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的主要动机,学生在活动中怕脏怕累,从而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即“强身健体”。
3.2.2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项目单一,学校特色项目基本没有,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在2次的人数占多数。
庄浪县农村中学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带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强且易出汗的篮球,排球等。女生喜欢的项目多为没有身体接触运动强度不大的微微出汗的小球项目及跳绳等。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组织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课间操以及每年秋季的田径运动会,活动形式单一。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体育器材即使有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
4.2建议
学校减负,保证学生充分的锻炼时间;加大体育相关改革,提高体育认识;转变体育观念,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多种形式和多个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组织体育文化节,成立体育俱乐部。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出版社,2009.
[2]成效钝.盐城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21-22.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课外活动 体育
前言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切实落实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目标。因此,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农村两所初中校学生600人(其中男300人,女300人),进行研究分析。
1.2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和访谈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分析
根据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的登记,进行整理统计。
初一年学生出勤率最高,原因:1. 农村中学的体育场地、器械虽然不能满足需要,但比小学强;2. 担心体育成绩不合格;3. 中学课外活动组织和要求比小学更规范,而且新生的自觉性强。初二年学生出勤率相对初一年学生低,原因是:1. 由于他们的兴趣、习惯趋于稳定,有自己的主见;2. 自觉性比初一年差;3. 体育场地、器械无法满足要求。初三年学生出勤率最低,特别是女生,主要原因:1. 近几年中考取消体育考试;2. 上级把中考成绩作为考核校长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造成工作重心失衡,有的每周体育课只上一节;3. 作业多、考试压力大、学生可支配时间少;4. 学生为考上重点高中,重文化、轻体育,尤其是农村的女生怕考不上好的学校,家里不让其念高中。总的来看,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参与率只有80%多,从初一年的90.5%到初二年的81.5%至初三年的70%,反映出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逃避课外活动,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2.2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同度及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近80%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比较喜欢的,且有56%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占21.8%,特别是女生达25.6%。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要比女生多7%,符合初中男、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总之,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较高,态度也是积极的。
2.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男生列前三位项目是篮球(34%),足球(14%),乒乓球(10.3%),合计占(58.3%),女生列前三位项目是乒乓球(19.7%),形体健身(17.7%),羽毛球(14%),合计占51.4%)。这表明男女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男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女生。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喜欢球类活动,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意愿、学生喜欢各项目的人数比例而开设出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2.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及分析
从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来看,男生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健康(占42.7%),培养展示个性(占21%),调剂生活情趣(占17.7%),应付体育考试(占12%)。女性排列在前四位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健康(占39%),培养展示个性(占18.3%),应付体育考试(占16.3%),调剂生活情趣(占15.3%)。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展示个性魅力及丰富生活情趣方面。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也反映出青春发育期学生身心特征。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但应付体育考试人数比例占到14.2%,说明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占16.3%)在被动参加体育活动。对此,应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在学生心中树立“健康第一”观念,使其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
3. 对策与建议
3.1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外活动的宣传力度和组织管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及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3.2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如学生对篮球、乒乓球项目喜欢的人数比较多,但由于受场地器械的制约,许多学生较难实现愿望。因此,一方面要搞好体育场地建设,充分合理使用器械,同时,要利用现有的场地,合理调配,一场多用。另一方面要多开展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新颖性、健身娱乐性等内容的体育项目。如:新兴体育运动(飞镖、现代舞、简易攀岩等)、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舞狮、毽球、地方拳种等)、体育游戏等。以分散学生对球类的集中兴趣,提高场地器械的利用率。
3.3 学校抓体育课外活动同时,结合举行受到学生喜爱的、形式多样的娱乐性单项比赛,如:1分钟跳绳比赛、越野跑比赛、健美挑战赛等等。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并树立典型,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3.4 完善体育课外活动的考评制度。由班主任、体育教师和学生会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对没参加课外活动和表现消极的同学及时进行思想工作,以提高课外活动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8篇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一项全国性阳光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同志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要把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的喜欢,首先要掌握学生喜欢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最直接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各1000人,共计3000人,进行了调查。
2.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初一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名的分别是:中考项目、羽毛球、篮球。三个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羽毛球、篮球,为何?原因有二,一是这两个项目的门槛比较低,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例如,学生不懂得羽毛球比赛规则,也不熟悉各个技术动作规格,只要把羽毛球你来我往的多回合击打,就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二是这两个项目的运动乐趣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乐趣。例如,不管用什么动作,学生只要把篮球投进篮筐,便可以兴奋不已,但过程又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便成了学生积极活动的催化剂。另外,初三学生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是中考三项(50米跑、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篮球“8”字运球),不难理解,在中考压力下,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更注意活动项目的间接兴趣,即通过大课间活动,能够快速提高中考三项的成绩,争取在体育加试的时候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3.2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从表2可以知道,三个年级学生对“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最为喜欢,都分别达到了93.8%、97.3%、98.5%。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学生在大课间都希望可以玩耍自己喜欢的项目。“年级为单位的统一式”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种活动形式过于死板,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班级为单位的轮换式”处在中间位置,通过项目轮换,学生可以间歇性地玩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对于那些班级依恋性强的学生来讲,比较欢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三个年级的学生对羽毛球、篮球都比较喜欢,没有过大的差异,另外,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中考三项情有独钟。
4.1.2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十分喜欢“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4.2建议。
初中生体育活动第9篇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价
要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